“大于仁道”之路:为什么人们需要拥抱自然的价值

乔纳森·基茨

Jonathon Keats

我们物种的自传铭刻在地质记录中。从地球上农业的出现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中微塑料的积累,我们对地球的主宰常常是一个悲剧性的、毁灭星球的故事。

地质学家将这一部人类的自传命名为“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结局尚未写完。我们选择的字句对我们的行为会有深刻的影响。它们之所以影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建立在一切说法所依据的假设之上。

如今,当我们重新评估人类活动并思考如何用语言表达一个超越人类世的世界,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与“人类”这一概念的词源相关的表述。有一个词需要尤其关注,这个词就是“仁道”(humane)。

我们会注意到这个词语传达了一种理想,唤起我们作为人类最好的一面。一个人也许擅长数学,另一个人擅长体育运动。但追求仁道意味着更全面意义上的“善”,不仅适用于所有人,而且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善”。

但问题是:强调人类的言语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排除了对其它生命形式的考虑。事实上,仁道这一说法强化了人为制造的区别,不仅将我们与其它生命形式进行区别,而且还将我们凌驾于它们之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是一个在言语和概念上“大于人类”(more-than-human) 的仁道的视野。不仅仅是人类,而且所有动物都有好的特质。植物也是如此。正如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具仁道,我们的非人类亲属的某些特质甚至比我们人类更发达,发展更充分。当我们渴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时,我们也应该考虑更具拓展性的、更具包容性的仁善。

将人的特质赋予非人类动物是一个悠久而广泛的传统。这些动物也由此成为这些人类特质的代表或象征。狮子被说成是勇敢的,蚂蚁是勤劳的。这些基于自然的符号往往来源于观察,但它们是抽象化的操作,与动物无关,更不用说表达我们与动物的关系。谚语和寓言是寓教于乐的传统体裁,在这些体裁中,人是唯一的读者和主体,而动物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对动物的描述可能会诽谤性地失实,尤其是那些对人造成不便的动物,例如狼和老鼠。

这些体裁使用的术语将非人类动物的特质简化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将狮子称作勇猛这样的的说法,从动物行为的角度看可能基本准确,但却贬低了狮子的高贵品质。将其归类于那些已经被人类认可和重视的一系列特质中,而不考虑其它特质。就是说,虽然寓言故事中的狮子形象也许能教导我们学会勇敢,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对狮子来说,做到最好意味着什么。同样,我们也不会从寓言中找到狼的合作特质或者老鼠的广泛的互惠意识的意思。我们的物种歧视阻碍了我们的道德。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在全新层面上的人类追求,将“大于仁道”作为一种理想。这要求我们学会欣赏所有其它动物、植物和真菌拥有的价值,并将它们汇集到对“善”的全面描述中。

每个物种都有其擅长之事,往往比其它物种(包括我们人类)更擅长。猎豹比树懒跑得快。肉质植物比蕨类更具适应力。人类比蜜蜂更擅长数学(或许并非如此)。认识到这些能力很重要,因为只有当我们所有人都努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并支持他人在其擅长的领域做得更好,整个地球才能繁荣昌盛。然而,繁荣也有赖于我们所有人努力践行存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中的普世价值(即使某些物种或物种个体能更清楚地展现了这些价值,或者某些物种由于进化史上的意外而更倾向于践行这些价值)。如果所有的人都努力追求仁道,那么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能实现更大的“善”。

通过调查我们可能已经忽视的其它生物的特质,生物学家可以支持这一追求大善的努力。例如,白蚁如何达成共识?牧豆树如何通过自己的根来滋养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宏观生命的情况同样也适用于微生物。细菌的群体感应是否有道德的考量,表现出了比邻里之爱更强烈的关系?采用这些行为或特质并不是一种仿生的行为,而是一个认识并重新吸收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进化出的集体道德智慧的问题。

我们已经与许多物种打过交道,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在世界中存在,以及从我们拥有共同祖先的时候开起,我们就已经与其它动、植物和细菌共同生活。谚语和寓言中潜藏着一些大于人类的价值,它们源于传统的生态知识,并保留在文化的托词之下。在许多原住民社区中流传的传统生态知识中,以及在我们与非人类亲属相处中学到的生态知识中,还有更多的价值亟待被发现。

考虑到我们所处形势的紧迫性,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需要被马上收集起来,并交由哲学家、法律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解释和实施。我们需要一个大于人类道德的图书馆。

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都向这个图书馆贡献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包含文字,还有图像。它们应力求表现实体上的价值和互动的行为方面。它们应该通过完善我们的语言来拓宽我们的思想,反之亦然。

长期以来,人们要么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荼毒,将其作为优生学的借口,要么排斥自然,担心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进而导致人类文明变得野蛮。这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正如我们可以通过扬长避短来尝试对人的善道达成共识一样,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将所有生物考虑在内、并将自身也视为无数生命的表现形式之一来实现“大于仁道”。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套所有人都向往的、更丰富的价值观,我们也会找到与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种更能和睦相处的方式

“大于仁道”之路就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的关注。开拓“大于仁道”之路是我们为人类世画上句号的开始。

2024年10月

乔纳森·基茨是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的访问研究员、博古瑞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的研究员,以及地球法律中心(Earth Law Center)的首席哲学家。本文是亚利桑那大学“大于仁道的图书馆”的系列文章之一。 

翻译:张慧琦
校对:任海